25 / 05 / 08
泰罗在讲摄影思路 的时候把学科划分为“自然主义”与“结构主义”两类,并指出后者(包括数学、物理等)关于内在的相互关系与结构的内容是难以在没有他人讲授的情况下习得的,往往需要系统的学习。先无论对错,多年前面对专业选择时的决策似乎找到了靠谱的理论依据,那时候的我总觉得新传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习得,但传统工学很难在没有体系支撑的情况下掌握。从目前看我依然很难说我是否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学会另一张志愿表上向往的那些知识,但我可以确定如果没有本科阶段的学习,我这一生将难以踏入微电子学的门槛。
泰罗还说,“摄影在前期是自然主义的学科,后期则更偏向与自然主义。”有一些相似的感受,刚开始拍照的时候只追求对画面的把握,与语言的习得有着相似性,更多关注的是结构与分布,是一种出于主观感受的实践,所以我倾向于把照片视作一类视觉语言。但在拍照从单纯追求抽象的几何关系变化到对色彩科学甚至社会议题的关注时,似乎就不再“自然注意”了。科学的工具和体系可以帮助我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
先抛开社会议题(那似乎是“大师之作”才需要关注的话题),关注所谓的色彩科学。之前对色彩的调整大多基于感受,或者说所谓的“审美积累”,最近看了影视飓风的调色课程,示波器、矢量图的引入打开了我对色彩科学认识的新世界大门,所谓的“正常”或者“美”的色彩(例如肤色参考线)应该是可量化的、理性的,而非纯粹主观的。之前“看照片”的方式或者说思路似乎有一些偏差,太多的精力被放到了一些“形式的”“虚无的”东西(例如创作思路与故事)上,应该试试从更理性的视角看看照片。
从更理性的视角看照片:有个相关的 Idea,看看能不能把它做出来。
好像莫名地一直在和“光”打交道,目前的工作是做发光,连为数不多的兴趣都和光紧密相关,这下不得不相信光了。(笑)
好久没有这么连续地思考了,脑子转起来的感觉真好。